他們只願放過你的尖叫……

──厄普頓‧辛克萊《魔鬼的叢林》  

 魔鬼的叢林廣告  

1906年,老羅斯福總統在吃早餐時看《魔鬼的叢林》,
他嚇得大叫著跳起,
吐掉嘴裡的食物,把餐盤裡的香腸扔出窗外,
最後,他派人到芝加哥調查,
證實了小說的真實性,強制國會通過食品管制法案,
更推動了「食品藥物管理局」(FDA)的誕生……


  美國扒糞運動(揭發黑幕新聞報導浪潮)的第一部經典代表作。

  巴諾連鎖書店《圖書》(Book)──改變美國的20本書。

  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──扭轉世界歷史的25本書。

  從牲畜到人,尊嚴都被黑心魔鬼剝奪殆盡……

  酸臭死豬肉 + 發霉舊香腸變特級香腸,全身長滿瘡的牛變罐頭,

  你吃的上等純豬油裡,可能含有失足跌落精煉槽的工人屍身,

  在這裡,除了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,其他什麼都是假的!


  
喬治一家十二口從立陶宛飄洋過海來到美國,住進芝加哥屠場區,只是,滿懷著憧憬追尋美國夢,迎來的竟是永無止境的惡夢。


  屠場區的工作將他們的身心摧殘殆盡。喬治的老父因惡劣的工作環境而病逝;他自己遭遇職災卻被主管炒魷魚,只有誰也不敢去的地獄肥料廠願意收留;愛妻安娜被老闆性侵,為了確保生計只能一再咬牙承受,知情的喬治因怒打對方而遭逮捕入獄。好不容易獲釋,卻又得立刻面對付不出錢而全家被趕出屋的困境……

 

  面對接連而來的噩耗,喬治該怎麼繼續跟絕望的魔鬼搏鬥?

 

K之語】

 

  「厄普頓.辛克萊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作家!」──丘吉爾(英國前首相)

 

    有天賦似乎已不足以形容辛克萊的文學才華,他說故事的節奏和情感的渲染力都令人驚豔,並富含高度的文學性。他對人物性格描寫極其細膩,用個人生命帶起巨大灰暗的美國歷史,再以細緻微小的細節鞏固起整部小說。

 

    這是一部紀實小說,辛克萊如此殘忍的寫出美國19世紀末的真實:玩弄著閱讀者的心,擠壓著、重擊著、蹂擰著、戳刺著,不間斷的痛苦鋪天蓋地而來,但當我們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時,還能放下手邊書,喝口茶再繼續下去,那些曾經經歷過的人們,卻早已成為悽慘的屍骸。

 

    或豬油。

 

 

     兩人站在那兒,太陽則從這幅景象上空西下,西邊天空染成血紅,房屋頂上彷彿著了火。

  

    人們最初強勁的個性一步步被魔鬼吞噬,在全然的黑暗來臨前,卻又被最卑劣殘酷的柴火點亮了希望,以為從此一帆風順,然而最終,我們卻又在那晃動的火光中,看見魔鬼的臉龐笑著。

 

    社會環境和個人命運息息相關,辛克萊將兩者之間的連結張力發揮到極致:大環境下的不得不然,和小螺絲釘無能為力的悲語。

 

   《魔鬼的叢林》觸及了許多面向的問題,或者說因為他是一本時代下的鉅著,他碰觸到的問題,基本上是一切,包含了食安、移民困境、階層結構、社會價值、資本主義剝削……

 

    深思和反省,然後起身做點甚麼,努力不要被腐敗的制度擊垮,不要被金錢所誘惑而反噬人性,努力站出來,為自己,也為別人。

 

 

 

    失去工作非同小可,是攸關生死的問題,但你不能期望小史坦尼斯羅浮斯會理解,他一條小命凍死在雪地裡都比起失去豬油機的工作來得更好。

 

 

 

    我不想把這篇書評的重點放在食品安全上。雖然是的,食安問題很重要,吃的安心應是人的基本權利,但對我而言,更迫切需要的是勞工剝削的問題,如果死豬肉、毒澱粉、屍體香腸和餿水油是魔鬼,那些無止境的剝削,那些用生命換取的工作,那些資本家的貪婪,則是上帝,他主宰了一切,而你只能向他祈禱,卻對一切無能為力。

 

    吃飽,是生存第一法則;但吃的安心,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基本權利,而是奢侈。

 

    這不只是存在書裡的情況,至今依然。

 

    這些最根基的工人問題很早就浮現,雖說現在各式工廠的環境遠比以前要好得多,但仍有許多地方環境差的令人難以想像,仍有許多老闆壓榨著工人,後者卻苦於經濟壓力,怕被裁員而不敢吭聲,仍有許多童工、童妓、移民勞工、工地工人、身心障礙者等人們的生存問題比食安更急迫,也更為嚴重。

 

    這些問題都不該被忽視,或被壓在「更大」的問題底下,食品安全的健康問題會一步步侵略人體造成危害,但更多問題如同戰爭,隨時都有可能喪命。

 

 

 

    人們真的會把豬隻利用殆盡,唯獨放過牠們的尖叫。

 

 

 

    這是整本書中,最具爆炸性的言語,也最能在一剎那間打中人心,因為他說的並不只是豬,而是人。

 

    辛克萊將動物與勞工兩者做了極出色的互相隱喻。數以萬計被迫進入資本主義結構裡的工人們,就像是受困在屠宰場的豬與牛任人宰割,從肉體到靈魂都被利用殆盡,唯獨放過尖叫聲而已。而美好幸福的移民夢就像是色彩亮麗外表精緻的罐頭,政府的保證和上層老闆的承諾有如打在包裝上的認證標章,但當你一撕開外包,裏頭全是長滿瘡的腐肉,飄散著惡臭,血淋淋的盡是人屍。

 

    有時候人們沒有選擇命運的機會,你只能武裝好自己,然後任由腐敗的體制和工作將你的自尊逐步瓦解。

 

 

 

    包裝廠裡發生的事情永遠醜陋得無法言喻,也被所有人視為理所當然,只是這些事並不會像舊日奴隸時代那樣浮上檯面,因為主人跟奴隸之間沒有膚色的差別。

 

 

 

    非常,非常喜歡這段話。

 

    曾經,文學有那樣的力量,一筆足以撼動世界。如今,我也渴望,有一天能有這樣的能量,爆破性的也好,緩入髓性的穿透性的都好,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將文學發揮到這樣的強度,不只有喃喃自語而已,更可以做些改變。

 

 

 

   《魔鬼的叢林》

 

    這是一部大環境下小人物的故事。

 

    是小說,也是現實。

 

    都如此殘破不堪。

 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厄普頓辛克萊(Upton Sinclair,1878年9月20日~1968年11月25日)

  美國著名記者、左翼作家。辛克萊家族原為南方貴族,南北戰爭戰敗後,由於家道中落遷至巴爾的摩──厄普頓便是在巴爾的摩出生。厄普頓自小聰過人,中學時便發表第一篇小說,大學時仍不斷寫作賺學費、生活費,深深體會下層人民的心酸和社會的黑暗,二十四歲時加入社會黨。

  由於注意到厄普頓發表過的文章和他在1904年發表的一本內戰題材小說《馬納薩斯》,《理性呼籲》編輯邀請他調查芝加哥屠宰區,寫有關揭發嚴重剝削勞工的文章。為此,厄普頓喬裝進入實地調查7週,探訪工人們的家、訪問他們的心聲,才在「淚水和痛苦」中並完成這部「影響美國最重要的書」之一的紀實小說──《魔鬼的叢林》,除了成為美國「扒糞運動」(黑幕揭發運動,美國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掀起的一股新聞報導浪潮)的第一部經典代表作。

 

【國際好評】

 

  這本書能刺穿最厚的頭顱與最冷硬的心。──溫斯頓邱吉爾,前英國首相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
 

  當人們問起我漫長的一生中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,我不會請他們去看那些報紙和官方文件,而是推薦他們讀辛克萊的小說。──蕭伯納,愛爾蘭劇作家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
 

  工資奴隸制版本的《湯姆叔叔的小屋》(又名《黑奴籲天錄》)。──傑克.倫敦,《野性的呼喚》作者

 

  辛克萊那代的美國作家之中,幾乎只有他把資本主義引發的根本問題擺到美國民眾面前,而且還是以這樣一種眾人無法逃避的方式。──艾德蒙威爾森,作家&社會評論家

 

K

 

 

【嘿嘿最後看K這裡!】:

§【內容簡介】、【作者簡介】與【國際好評】摘自博客來

§ 想要購買請點選連結:

   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56599

§ 感謝柿子文化出版給予試讀機會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